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投稿邮箱:lygjgjy@126.com    
首  页 新闻速递 党建报道 机关动态 直击县区 群团工作
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方略
2003/11/4 9:16:27   来源:             打印本页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一个地方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大江苏代表团讲话中指出:苏北要加快工业化进程。省委书记李源潮来连视察调研时要求:连云港要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必须一马当先。努力把连云港建成江苏北部沿海的新兴工业城市,应当成为全市各级干部的共识。
  
   应当看到,振兴工业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必由之路。国内外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一般都要经历工业大发展阶段,即使像美国芝加哥这样以旅游、金融等第三产业为主的世界各城,历史上也曾经是美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振兴工业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现阶段我市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市一半左右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经济。没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必然会失去财力支撑;振兴工业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还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工业企业在为社会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吸纳了大量社会劳动力,承担着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功能。
  
   因此,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连云港,必须清醒认识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认真研究解决工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得力的发展举措,全面振兴工业经济。
  
   一、连云港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工业化水平判定
  
   近年来,连云港始终高举振兴工业经济大旗,把推动工业化进程作为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第一方略,大力发展主体经济。2002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1.7,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是主要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我市现已初步形势了医药、纺织、化工、食品、建材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8.7%, 10个行业中食品、机械、轻工、化工、纺织、建材、医药、电力、电子、煤炭等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8.1%、13.7%、13.4%、13.0%、11.1%、9.5%、6.4%、2.4%、1.6%和0.7%(见表1)。
  
   二是企业规模不断膨大,涌现出一批规模型工业企业。至2002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4个,其中大型企业15个,中型企业40个,小型企业639个,完成工业增加值73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总额的57.4%。目前,全市过40亿元企业1户,15亿元企业1户,过亿元企业36户,恒瑞股份为国家级抗肿瘤药和药用材料生产基地,康缘药业跨入全国中成药生产企业50强,连云港碱厂为全国三大制碱企业之一,杜钟氨纶是全国重要的氨纶丝生产基地,工业企业的规模发展为工业经济振兴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是企业改革市场化取向加快,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110户,集体企业146户,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21户,股份有限公司企业17户,国有经济占比下降到目前的36.20%,工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在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77亿元,占工业总值10%。
  
   四是工业区域特色初步显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目前,我市拥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省级开发区3家,市县基本形成了五大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域,即以医药、化工、临港工业等为主的市开发区和市区,以硅资源为加工为主的东海县硅资源加工园,以棉纺加工为主的灌云县纺织工业园,以海产品加工为主的赣榆县省级海洋经济开发区,以木材加工为主的灌南县木业工业园。
  
  
   表1——连云港市2002年10个主要行业排名情况
   指标名称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增加值 利润
   完成数 占比 完成数 占比 完成数 占比
   工业总量 258.60 100 70.23 100 11.38 100
   食品 72.69 28.1 16.08 22.9 1.33 11.7
   机械 35.53 13.7 6.47 9.2 1.22 10.7
   轻工 34.68 13.4 9.19 13.1 0.80 7.0
   化工 33.72 13.0 10.06 14.3 2.87 25.2
   纺织 28.75 11.1 7.85 11.2 0.83 7.3
   建材 24.51 9.5 6.10 8.7 0.82 7.2
   医药 16.53 6.4 8.17 11.6 2.81 24.7
   电力 6.25 2.4 4.56 6.5 0.40 3.5
   电子 4.02 1.6 1.14 1.6 0.17 1.5
   煤炭 1.92 7.0 0.61 0.9 0.13 1.1
  
   尽管连云港工业经济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200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7.11亿元,约占全省的2.6%,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仅高于淮安市和宿迁市,列全省第11位。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约36.3 %,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约8.6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总体上看,我市工业企业仍以小型化和分散化为主,小型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增加值仅为1052万元,户均销售收入仅为3726万元,户均利润仅为164万元。三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以研发投入为例,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R&D与工业增加值之比)是反映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重要指标。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2.36亿元,占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8.5%;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中开发新产品用款所占比重为37.3%,低于全国约5个百分点;新产品平均项目经费为64.24万元,低于全国约10万元。另外,目前我市每万从业人员中R&D工程师为37人,全国为100人。
   全面准确认识工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必须对其所处的阶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判定一个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水平,必须在明确经济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判定标准,分析和辨认其阶段性转折点的特征。工业化阶段性划分方法较多,但由于工业化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相交织的综合过程,因此一般运用人均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一是经济增长及作为经济增长直接结果的人均GDP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三是就业结构;四是城乡结构;五是工业结构;六是最终需求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七是收入分配结构;八是贸易结构。这八项指标之间有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各地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在相似的发展阶段上,发展特征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综合考察。
  
   (一)从人均GDP来看,连云港市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将整个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时期 (见表2)。
  
   表2——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时期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动范围 发展阶段
   (按1982年美元计算)
   1 364-728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农业经济阶段)
   2 728-1456 初期 工业化阶段
   3 1456-2912 中期
   4 2912-5460 后期
   5 5460-8736 初步发达 发达经济阶段
   6 8736-13104 高度发达
  
   借助钱纳里标准模式来分析,2002年我市人均GDP为7578元,约916美元,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从全国、全省来看,2002年全国人均GDP为963美元,全省为1739美元,说明我市的工业化进程略慢于全国,但远远落后于全省。再从苏北来看,2002年苏北地区人均GDP为923美元,其中徐州、盐城、淮安、宿迁分别为1063美元、1021美元、877美元和582美元,说明我市的工业化水平还低于苏北的平均水平。
  
   (二)从产业结构看,连云港工业化正处于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
  
   我市产业结构于1997年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大跨越,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3.5:44.0:32.5,二产尤其是工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的主导产业,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但是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与苏北地区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2002年全国、全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4.5:51.8:33.7和10.6:52.1:37.3,一产比重已降至20%以下,都处于工业化中期或中后期。
  
   (三)从就业结构看,连云港工业化水平处于初期阶段,大致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一般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逐步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当农业人口所占比重降到20%左右,意味着工业化基本完成,具体划分为5个阶段(见表3)。
  
   表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动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变化
  
   阶 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82年美元) 357 746 1529 2548 5096
   第一产业(%) 80.5 63.3 46.1 31.4 17.0
   第二产业(%) 9.6 17.0 26.8 36.0 45.6
   第三产业(%) 9.9 19.7 27.1 32.6 37.4
  
   对照表3,2001年连云港农业从业人员是56.8%(见表4),高于全国和全省6.8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大致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二阶段,即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因此,在未来20年里,我市要基本上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从农业中转移40%多的就业人口,基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另外,根据世界银行对不同收入国家近35年劳动力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得出从1960年到1995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情况(见表5),当前连云港劳动力就业结构大致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表4——全国、全省和连云港2001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就业结构(%)
  
   名称年份 全国 全省 连云港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2001 50.0 22.3 27.7 41.8 30.4 27.8 56.8 19.9 23.3
  
   表5——1960—1995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劳动力结构(%)
   年份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60 77 9 14 59 17 24 17 38 45
   1980 72 13 15 38 28 34 9 35 56
   1995 69 15 16 32 27 41
  
   5 31 64
   (四)从城乡结构看,连云港的人口聚集程度呈现工业化早期特征。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对照上述标准,2002年我市城市化水平为33.9%,低于全国和全省5.2个百分点和10.8个百分点,已进入工业化快速增长期。
  
   (五)从工业结构看,连云港工业的轻型化特征明显,处于传统型经济增长模式中。衡量工业结构的主要依据是霍夫曼比例,即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近似于轻重工业比例。一般霍夫曼比例越小,工业化水平越高,加工程度的产业份额比例将增长,依据经验数据霍夫曼将工业化划分为四阶段,其中第二、三阶段为工业经济振兴阶段,以轻工业为主;第四阶段为工业高度发达阶段,以重型工业为主(见表6)。从表6、表7可以看出,连云港轻工业比例仍然较高,工业化水平处于第三阶段,呈现明显的轻工业特征,并且从1996年以来的数据分析,我市的霍夫曼比例呈现上升态势力,工业的轻型结构呈强化趋势。2002年轻工业实现产值155.2亿元,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105.7亿元,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49.4亿元,重工业实现产值117.4亿元。
  
  
   表6——霍夫曼比例及工业阶段划分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霍夫曼比例 5(±1) 2.5(±1) 1(±0.5) 1以下
   注:表中括号的数字,表示以前面数字为基准允许浮动的幅度。
   表7——连云港市轻重工业比例及近似霍夫曼比例
   年度 轻工业(%) 重工业比例(%) 霍夫曼比例(%)
   2002年 56.9 43.1 1.32
  
   综上分析,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工业结构等几个反映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关键指标来看,目前我市工业化总体上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二元结构”比较突出,产业支撑能力不强,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因此推进工业化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仍将是我市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最主要的任务。(表8:苏北地区工业化水平与全省对比表)
  
   表8——2002年苏北地区工业化水平与全省对比表
  
   指标名称 GDP总量(亿元) 二产增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二产占GDP比重(%) 工业化水平
   全省 10636.3 5546.6 4820.1 54.2 45.3
   徐州 794.89 367.1 303.2 46.2 38.1
   盐城 672.9 272.7 239.9 40.5 35.7
   淮安 375.0 161.2 130.4 43.0 34.7
   宿迁 246.9 92.1 68.6 37.3 27.8
   连云港 350.3 155.1 127.1 44.3 36.3
  
   二、加速连云港工业化进程应认真思考的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是经济结构的空间调整或横向调整,工业化是经济结构的时序调整或纵向调整。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引领城市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而城市化所提供的聚集效应又“反弹琵笆”促进工业化。据有关资料研究,城市化率一般要高于工业化率,两者之比约在1.4—2.2之间。按照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工业化划分标准,目前我市正处在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快速过渡的重要阶段,人均GDP为916美元,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两者之比约为1:1.1,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由此可见,连云港的欠发达,不仅反映在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另外,根据现代城市经济学理论,衡量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志,一是城市规模,二是产业发展,三是城市环境,其中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内核。只有进一步扩张和提升产业发展的总量和水平,才能有效支撑和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解决城市所面临的劳动就业、社会安定、环境保护等问题,否则离开产业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只能走向“概念化”、“空壳化”。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对连云港的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连云港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是我国沿海中部连接太平洋沿岸新兴工业城市、环境优美的重点旅游城市、国际性海港城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商务中心,“名山名水、绿色生态、古城名郡、现代港城”等城市个性十分鲜明。这一方面要求,必须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为城市最终目标的实现打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并不能因强调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限制和忽视工业,违背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另一方面,要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从属于生态效益、经济与文化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吸引资金、技术和创业人才,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连云港来讲,协同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二轮联动”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双重任务,关健在于如何协调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释放两者所带来的综合效应。
  
   问题之二,加速工业化的发展必须走产业集聚道路
  
   产业集聚有利于产生资源集聚效应、分工协作效应、经济扩张效应,这也是工业化进程中普遍的现象。一般来讲,产业集聚式发展道路由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极的快速培育和形成,因此可以显著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在工业发达国家,优势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一个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这种关联正在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不断深化,国内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取了空前发展,如我国广东、浙江等地的“块状经济”就是国内产业集聚发展的成功典范。实践证明,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存在一定形态的产业集聚;而没有形成产业集聚的地方,或者没有产业竞争力或者有也会很快衰落。
  
   从我市近几年的发展实际来看,凡在国内、国际有竞争力的企业、产业,都不同形式地开始走向产业集聚之路,如医药、化工、纺织工业园的建设等等。走产业集聚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我市港口、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优势,为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较大范围的重新布局调整,奠定重要的基础性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培育工业经济多元增长极,通过吸引力和扩散力带动其它地区发展。当前,走产业集聚之路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就是,从生产力布局调整入手,将工业园区的建设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延伸,大力发展“块状经济”。
  
   问题之三,当前我市产业的定位和选择。
  
   产业定位选择一般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产业基础,二是资源优势,三是市场需求,四是发展趋势。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根据其贡献情况来确定,当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为主导产业;比重达到5%以上,为支柱产业;比重达到5%以下,为一般产业;对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一般被确定为先导产业,也即重点扶持产业。
  
   纵观我市产业规划和历次十年计划,都将建设大港口、发展大工业、建成大城市作为追求的目标,并根据港口城市的基本定位,多方寻求城市、港口、工业的有机联结点。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培育了食品、化工、建材、纺织五大支柱产业,区域产业特色有所显现,但我们企盼的能够体现港口、海洋、资源优势、带动力和集聚效应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即临海、临港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的集约化和集聚化程度还不够高。根据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前我市应在进一步壮大业已形成的五大支柱产业特别是医药产业的基础上,特别要把产业发展和临港、临海工业的发展进行全盘考虑,寻求区位、港口、海洋、资源等优势充分发挥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的“生长点”,重点确定以下的产业选择:一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应成为我市的先导产业,二是临港工业、重化工业应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并逐步成为未来主导产业,这也是工业化进入中期工业重型化的重要特征。三是出口加工业、资源加工型企业等应成为一般支柱产业。
  
   三、连云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目标和基本途径
  
   未来10-20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完成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 2020年,我市要初步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水平要在现有基础上要达到60%左右或略高一点,上升幅度近2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约1.3个百分点。结合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可以分如下“四个阶段”实现:(1)第一阶段:“十五”后三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总量达210亿元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2)第二阶段:“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40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超过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平均水平。(3)第三阶段:“十二五” 期间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达到85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左右,超过全省和山东沿海四市平均水平,全市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4)第四阶段:全市工业经济保持高位增长,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左右,基本完成工业化。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整体上扩大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传统产业主要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类,在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市的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食品、化工、轻工、纺织、建材、机械、煤炭等行业,其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10大行业的89.5%,增加值占80.3%,利润占70.3%,工业销售利税率为3.5%,低于医药、电子、电力等新兴工业销售利税率约9.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当前,在新的技术革命基础上,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产品更新换代,调整和改善企业、产品结构,重点加快对化工、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的改造升级,充分利用我市地处入海口的优势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重化工业,推动纺织工业、建材工业向新型材料方向发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生产效率和经济贡献率。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提高工业生产过程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发展信息制造业,稳步提高信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整体上提高产业层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新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能源工业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据统计分析,2002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现价工业产值28.83亿元、产业销售收入24.8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14%和1.03%,工业产值占苏北五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8.4%,在苏北五市列第2位,其中仅医药销售收入占全市10大行业销售收入的6.4%,工业增加值占11.6%,利润占24.7%。另外据测算, “十五”末我市的电力工业发电量将达到300万千瓦,销售收入将达到80亿元左右,对财政贡献将达到8.5亿左右,约占财政收入的25%;“十一五”末,我市的电力工业发电量将超过500万千瓦,销售收入将达到300亿元左右,对财政贡献将达到15亿左右,我市将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能源基地。通过上述分析,立足于现有的发展基础,今后我市应重点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新型工业,充分依托现有的医药、硅资源和新型能源工业,集中精力开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大市场前景的产品,重点壮大合成药及现代中药制剂、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特种织物、微电子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及精细化工等五个高新技术产品群的规模,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尽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技术层次高、综合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大力引进高能耗、大用水工业项目,重点抓好电解铝、木浆造纸项目的引进工作,加快发展新型能源工业。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临港工业和能源工业等新兴产业,从整体上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一方面是吸纳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从我市的资源优势看,当前应重点发展以下新兴产业:依托港口优势,引进兴办一批大物流、大运输的加工项目,积极争取发展船舶制造等大型港口工业企业;面向西部大开发和苏北地区,推进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启动商务中心核心区,建立健全依托和服务于港口的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商务业;确立旅游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加大旅游资源的资本化运作力度,创新旅游项目市场化开发的途径,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深度开发,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会展业、文化产业和社区服业,提高新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4、大力开展对内对外招商,从整体上提升工业投入规模,转变工业经济发展主体。根据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之一,是以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和项目推动加快外延式扩长,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之二,是以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内涵式的扩张,提升工业结构、层次和质量。因此,从我市来讲,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在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的同时,加大工业项目投入,主要方式就是开展积极的对内对外招商,以优势资产、优势资源、优势企业为载体,充分发挥市开发区的龙头作用,坚持“一区多园”,重点抓好大浦化工园区、出口加工区、临港工业园区的建设和项目进区工作,争取在港口工业、出口加工业、重化工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工业,培育新的工业经济主体,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站内链接:
2008/1/23 16:55:18
2008/1/22 9:21:53
2008/1/16 16:04:41
2008/1/14 9:31:40
2008/1/9 9:31:58
2008/1/4 10:01:11
2007/12/29 9:40:42
2007/11/7 9:45:55
2007/11/6 9:21:42
2007/10/22 10:02:17
精彩推荐
[图文] 全市公安机关优化营商环境暨政务服务管理工作推进会召开
市司法局举办第一期机关“党建红引领司法蓝”微论坛
市财政圆满完成2023年度市级部门决算会审工作
东海县机关党支部书记人文素养暨能力提升研修班
中共连云港市委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lygjgjy@126.com  联系电话:0518-85811441
苏ICP备05050405号  连备3207050152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