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投稿邮箱:lygjgjy@126.com    
首  页 新闻速递 党建报道 机关动态 直击县区 群团工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跨越发展奔小康提供人才保证
2006/12/18 16:14:08   来源: 刘 永 忠            打印本页   

     
   (2006年11月16日)
  
   一、切实加强人才工作,全市人才事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
   “十五”以来,尤其是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树立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的观念,把人才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人才总量持续增长、结构逐步优化。通过强力推进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到“十五”末,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万人,比“九五”末净增5.5万人。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中、初级职称人数分别由2000年的0.4万、2.6万、5.7万增加到2005年的0.6万、4.2万、6.9万。人才素质明显提升,“十五”末,全市人才队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重比“九五”末提高7.9个百分点,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
   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以实施省“333工程”、市“521工程”等人才培养项目为抓手,引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十五”期间,全市高层次人才数量年均增长10.7%,2005年末,各类高层次人才达到7141人,比2000年增长50.1%。全市选拔培养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187名、市“521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705名,培养市以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3人(次),10名人才被确定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
   三是人才工作载体建设不断加强。五年来,全市培育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7家,形成8个省级星火支柱产业;建成新医药、硅材料2个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和2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在苏北创建首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培育6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广大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良好舞台。
   四是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迈开步伐。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和高层次人才服务经济工作模式,推行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开展“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和“百名专家科技兴百企”振兴工程活动,在全国产生较大反响。加快人才市场功能开发、加强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十五”期间,举办各类人才交流会、专题招聘会34场,周六固定人才集市220场(次),网上人才库规模达到4.1万人。推进区域性人才资源开发合作,先后与陆桥沿线10城市、“长三角”地区、苏北鲁南9城市签定人才合作协议。
   五是人才工作环境不断优化。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制定实施了全市人才工作“十五”计划。市设立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开发,对特殊人才实行技术津贴制度。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组织专家短期休养考察,努力解决来连人才工作、生活困难,全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市人才工作与跨越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总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比较短缺。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占总人口比例为4.9%,低于全省平均2.3个百分点。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如全市技术人才中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5%、32.4%和53.5%;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1%,低于全省平均1.1个百分点。三是人才分布不均匀。全市经济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42.5%,直接从事研究与开发人才仅占全市技术人员总数的5.4%,46.7%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市属事业单位。此外,人才载体支撑力不强,有效需求不足,人才使用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这些差距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狠抓工作重点,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上新的台阶
   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光荣任务。实现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关键靠人才。市人才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概括地说,就是一要扩大总量,二要优化结构,三要改善环境。到“十一五”末,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4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占有量达680人左右;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比重达4%左右,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比重达5%左右,经济建设一线人才总量比重达到55%以上;人才投入明显增长,全市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
   当前,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加快建设适应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才队伍。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加快人才引进,尽快扩大全市人才总量
   要把解决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作为人才工作的基础,以开放的眼光、创新的举措,集聚各路英才投身到跨越发展奔小康的事业中来。
   首先,要立足需求,明确引才重点。紧紧围绕为跨越发展服务这个中心任务,加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和规划,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大力引进各类有用之才,营造区域发展竞争优势。“十一五”期间,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求,要以实施市“322”人才工程和“百名海归人才集聚计划”为抓手,着重引进六个方面人才:一是市级以上重点学科或学术技术带头人;二是科教文卫等领域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等优势产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四是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旅游经济等行业的优秀人才;五是熟悉世贸规则的金融、贸易、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中、高层次专业人才;六是能领办创办科技、经济实体,有投资意愿和项目转化需要的国内外科技人才以及其他各类学有所长的实用性人才。
   第二,要筑巢引凤,确保引来人才。实践证明,吸引人才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打造载体。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园区、国家级产业基地和优势企业吸纳人才创新创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推动淮海工学院等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精心构筑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使之成为人才聚集、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并以此吸引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二是畅通渠道。要冲破制约人才流动的各种观念、体制性障碍,加速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的各项服务措施,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实行人才引进备案制、准入制和限时办理制,促进各类人才队伍之间的流动畅通。三是完善机制。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思想观念,加快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智力,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留学人员到我市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入股,自办或合办民营科技企业、股份制企业。把引进人才与重点项目招引、重大课题攻关及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引进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为跨越发展积聚强大的人才力量。
   第三,要优化环境,真正留住人才。留住人才,要靠事业、靠待遇、靠感情,说到底是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一要营造尊重人才的和谐人文环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各路人才,增强文化认同感,珍视人才的创造价值,使他们融入港城、扎根港城。遵循人才的成长和工作规律,既满腔热情地支持各类人才探索创造,又以极大的宽容性允许失败。二要营造服务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围绕打造政府服务品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当好各类人才的“后勤部长”。对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使各个领域的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三要营造留住人才的适宜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海滨城市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精细化服务,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展有连云港特色的城市文化,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为各类人才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二)强化人才培养,精心打造胜任跨越发展重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要围绕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把适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强化基础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构筑科学合理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重点着眼经济发展和战略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支持地方高等教育适应亿吨大港建设、临海沿线开发、“三新”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建立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重点抓好五支队伍建设:
   一要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党政领导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结推广我市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经验做法,认真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以及后备干部培养选拔。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通过到重点岗位、艰苦环境、发达地区、上级机关挂职学习、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二要以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掌握产业技术走向、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十一五”期间,确保完成培养30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企业家、300名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和1000名科技创新型的特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目标任务。突出抓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实施“微小企业成长计划”,制定实施民营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规划,今后五年每年为民营经济组织培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00名。
   三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实施“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和“521工程”为有效抓手,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优先开发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三新”产业、现代制造业、港口经济、海洋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人才资源;加快培养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经济运作的国际型、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覆盖全市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8万人,“333工程”、“521工程”人才达到1370人,培养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
   四要以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和操作技术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结合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加快6个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大重点专业群建设,着力培养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技术蓝领”队伍。大力实施“技能振兴工程”,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批急需的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到“十一五”末,全市新增各类技能人才8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
   五要以提高致富能力和实用技术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战略措施,市县乡联动、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开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以及各级教育(职业)培训、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大力实施“新农村紧缺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农村人才开发“十百千”工程等一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加快培养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型人才。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智力支农、人才扶贫等送科技下乡活动,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努力把全市农民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为全面奔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三)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使用人才的良性工作机制
   科学使用人才,关键靠机制。要从我市人才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创新人才选用机制。我市已初步建立起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人才队伍,选拔使用好存量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加快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选拔使用机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干部选任方式,完善任期制、试用期制和辞职制,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干部退出和淘汰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用新机制。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选用的自主化、规范化,进一步落实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要求,结合企事业单位实际,全面推行聘用制,规范竞聘制和岗位管理制,促进身份管理向合同管理转变。
   二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以展示个人价值为着眼点,以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改革平均化、单一化分配制度,完善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企业薪酬制度和以岗位绩效为依据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积极推行符合人才特点和我市实际的多元化分配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区别情况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期权制和股权制。对专业技术人才,把按岗定酬与按绩效定酬结合起来,推行岗位工资制、绩效工资制、智力要素分配制,特别是要积极推进智力、技术等知识产权参与分配。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应有荣誉并实施重奖,引导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努力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重资历,轻能力、轻业绩的倾向,坚持以能力和实绩为导向、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真正把各类人才置于发展实践中去考察和检验。研究制定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层次人才的选拔标准,坚持按照群众认可的标准选拔党政领导人才,按照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标准选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标准选拔专业技术人才,为合理选拔使用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三、强化保障多办实事,为做好人才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要认真落实规划。即将出台的《连云港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今后五年全市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要把落实这一规划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中心任务,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要抓好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切实做到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确保“十一五”人才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第二,要强化政策保障。市里即将出台的相关文件,在贯彻国家和省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在若干方面的具体措施上作了创新和突破,主要有:今后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受编制和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比例的限制,高层次人才可先到岗任职后办理人事关系,对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年度评选,根据贡献一次性给予特殊津贴补助;普通高校毕业生可先落户、后就业,有关部门免费提供代理服务;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奖”,对在科技创新、创业创优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各地、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使政策效应充分释放。同时,要加强人才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研究,在人才教育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导向性、操作性的人才政策体系,使人才政策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第三,要努力多办实事。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外地经验,积极为人才资源开发多办实事,充分引导和激发人才工作的内在动力。一是加大对人才工作投入。明年市里将拨出专款,建立“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各县区也要相应安排资金支持人才资源开发。二是建立企业人才培训补助和农村人才培训券制度。加大政府资助力度,引导鼓励企业培训人才,采取发放培训券等方式,吸引农村人才参加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建立“人才公寓”制度,解决引进的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住房问题。四是建立和完善专家体检、健康休养制度,保障人才身心健康。五是妥善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六是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市、县(区)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2名专家,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强化对人才和知识的重视。
   兴市之要,人才为本。做好新时期的人才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开创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为实现“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站内链接:
2009/11/20 9:11:15
2009/6/16 14:23:27
2006/12/18 16:14:08
精彩推荐
[图文] 市税务局召开全市税务系统县级局政治机关建设暨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
市人社局开展“以一流作风干事创业 用一流环境赋能发展”主题党日活动
市财政圆满完成2023年度市级部门决算会审工作
赣榆区召开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
中共连云港市委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lygjgjy@126.com  联系电话:0518-85811441
苏ICP备05050405号  连备3207050152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